发布日期:2023-12-23 19:10:32

李绅悯农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借鉴

本文目录

  1. 悯农其二读后感一年级?
  2. 李绅写悯农的原因是什么?
  3. 悯农2的意思?
  4. 悯农秋收万颗子读后感?
  5. 为什么原来的唐诗《锄禾》要改为《悯农》?

悯农其二读后感一年级?

悯农其二读后感

这首诗使我情不自禁地想起这样一幅画来:在炎热的夏天,太阳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,农田里有一个戴草帽的农民伯伯在辛勤耕耘,无情的太阳晒黑了他的皮肤,汗水浸透了他的衣襟……

  这真是“粒粒皆辛苦”啊!这雪白的`大米渗透着农民伯伯的汗水和心血,我们可一定要珍惜。同样,任何劳动成果都凝聚着劳动者的汗水和心血。难道不是吗?我们身上穿戴的衣帽,鞋袜,我们学习用的笔墨纸砚……哪一样不是工人叔叔们经过无数道工序生产出来的。从一项小实验到成为伟大的事业,那就更不说了。更何况创建更伟大更辉煌的事业。

  希望我们无论在何时何地,都能珍惜“盘中餐”,尊重那些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“锄禾人”。

李绅写悯农的原因是什么?

李绅在日常生活之中不仅穷奢极欲,并且在发迹之后顿时翻脸不认人,他还是大唐有名的“酷吏”,别说怜悯农民了,他治下的老百姓们受到他的残酷统治基本都是望风而逃。

大家就会问了,既然李绅丝毫不关心农民疾苦,为什么还能写出《悯农》呢?实际上他当时只不过是为了给别人挖坑,从而沽名钓誉而已。在李绅担任翰林学士的时候,与他同朝进士的李逢吉看他不顺眼,准备给李绅挖个坑,于是李绅在亳州前后写出了3首《悯农》诗,李逢吉沾沾自喜,以为收集到了李绅诽谤朝廷的罪证,于是在朝堂之上他就首先向当时的唐武宗进谏到:“禀报当今圣上,当今翰林学士李绅写出诽谤朝廷的短诗,企图祸乱朝纲!”

唐武宗听说之后自然大惊失色,于是急忙召见李绅。但是李绅在端详了一遍自己的古诗之后,不禁十分淡定地说道:“这是卑回家之后看到农民的民间疾苦之后才写成的诗词,请陛下明察!”结果唐武宗读完之后感慨不已,当即将其升官,而李绅升官之后的第一个举动自然不是去体恤民情,马上就将挖坑陷害自己的李逢吉贬官到遥远的云南去了。

悯农2的意思?

《悯农二首·其二》

唐·李绅

锄禾日当午,汗滴禾下土。

谁知盘中餐,粒粒皆辛苦?

译文:

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,汗水从身上滴落,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。

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,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?

悯农秋收万颗子读后感?

《悯农》

唐 李绅

春种一粒粟,秋收万颗子。

四海无闲田,农夫犹饿死。

这首诗的意思很浅显易懂,但是道理很深刻。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,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。普天之下,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,却仍有劳苦农民被饿死。诗中从“一粒粟”到“万颗子”,形象生动的的描绘了丰收的景象,这些都是农民劳动的成果,农民是最辛劳的,是最应该值得尊敬的,是推动社会前进和进步的力量。在普天之下,没有荒废不种的土地,但是勤劳的百姓仍然要饿死。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,而他们自己呢,还是两手空空,惨遭饿死。这一切的结果都是封建社会的剥削造成的,是分配的不合理造成的。

《悯农》让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。这首诗形象概括了农民在广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的辛苦,辛苦换来了丰收的粮食,但最后一句却凌空一转,出现了“农夫犹饿死”的事实。前后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,引发读者从对比中去思考问题,得出结论,比作者直接把观点告诉读者要深刻有力得多。诗的语言通俗、质朴清新,音节和谐明快,朗朗上口,容易背诵,也是这首小诗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原因。

《悯农》这首诗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。这首诗说明古代社会制度的不合理,但是从另外的角度也说明了付出和收获的关系。春种秋收这是社会发展的规律,付出多少才能有多少的收获,这既是自然规律,也是人生存发展的社会规律。想要让自己的人生与众不同,就要付出千百倍的努力,古今中外,凡是做出巨大成就的人都是懂得付出的人,成功的花朵都是汗水浇灌出来的。

为什么原来的唐诗《锄禾》要改为《悯农》?

《锄禾》本就是唐代诗人李绅的《悯农》之一。因此教材改版是有史可考的,也是对历史的尊重。

  • 李绅悯农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借鉴已关闭评论
  • A+
所属分类:政民互动